什么是等離子?
等離子體又叫做電漿,是由部分電子被剝奪后的原子及原子被電離后產生的正負電子組成的離子化氣體狀物質,它廣泛存在于宇宙中,常被視為是除去固、液、氣外,物質存在的第四態。等離子體是一種很好的導電體,利用經過巧妙設計的磁場可以捕捉、移動和加速等離子體。等離子體物理的發展為材料、能源、信息、環境空間,空間物理,地球物理等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新的技術和工藝。 等離子體(Plasma)是一種由自由電子和帶電離子為主要成分的物質形態,廣泛存在于宇宙中,常被視為是物質的第四態,被稱為等離子態,或者“超氣態”,也稱“電漿體”。等離子體具有很高的電導率,與電磁場存在極強的耦合作用。等離子體是由克魯克斯在1879年發現的,1928年美國科學家歐文·朗繆爾和湯克斯(Tonks)首次將“等離子體”(plasma)一詞引入物理學,用來描述氣體放電管里的物質形態[1]。嚴格來說,等離子體是具有高位能動能的氣體團,等離子體的總帶電量仍是中性,借由電場或磁場的高動能將外層的電子擊出,結果電子已不再被束縛于原子核,而成為高位能高動能的自由電子。 等離子體是物質的第四態,即電離了的“氣體”,它呈現出高度激發的不穩定態,其中包括離子(具有不同符號和電荷)、電子、原子和分子。其實,人們對等離子體現象并不生疏。在自然界里,熾熱爍爍的火焰、光輝奪目的閃電、以及絢爛壯麗的極光等都是等離子體作用的結果。對于整個宇宙來講,幾乎99.9%以上的物質都是以等離子體態存在的,如恒星和行星際空間等都是由等離子體組成的。用人工方法,如核聚變、核裂變、輝光放電及各種放電都可產生等離子體。分子或原子的內部結構主要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在通常情況下,即上述物質前三種形態,電子與核之間的關系比較固定,即電子以不同的能級存在于核場的周圍,其勢能或動能不大。